公元前476年,深谙权谋之道的赵氏族长赵鞅去世。这个消息一经传开配资正规网站,各大世家纷纷松了一口气,大家都暗自庆幸:这个难缠的老家伙终于死了,我们的日子总算能轻松些了。
然而,令这些世家意想不到的是,赵鞅的接班人赵无恤的到来,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惊讶与不安。赵无恤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地位,而且他比赵鞅更加阴险狡诈,深得人心,手段更为高明。赵无恤是赵鞅的庶子,身为庶子却能够成功坐上族长的位置,足以证明他在赵家内部的非凡能力和非同寻常的地位。春秋战国时期,嫡庶有别,庶子之身份远不如嫡子显赫,因此赵无恤的崛起显得格外引人注目,堪称传奇。
赵无恤的上位之路更是充满了戏剧性。赵鞅曾为儿子们立下家训,要求每个儿子都熟记于心,并定期考核。让人惊讶的是,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对这部家训置若罔闻,甚至赵家世子赵伯鲁直接将家训丢失了。唯有赵无恤不以为然,他不仅认真阅读,且早已记得滔滔不绝,几乎倒背如流。赵鞅曾询问赵无恤背诵了多久,赵无恤答道:“不记得了,每天醒来,第一件事就是读一段家训。” 赵鞅听后甚为高兴,觉得赵无恤无比孝顺,便对他产生了更大的好感。
展开剩余72%后来,赵鞅提出了一个考验:他说自己在山里藏了一件宝物,谁能找到它,谁便是赵家的接班人。赵家的几个儿子纷纷下山寻找,几乎将整座山翻了个遍,却依然一无所获,十分沮丧。唯有赵无恤自信满满,深知赵鞅所藏的并非金银珠宝,而是另有深意。赵无恤站在山顶,指着远方的代国领土,说:“宝物就在那片土地上,若能将其夺回,便是我赵家的宝物。” 这番话让赵鞅深感欣慰,最终赵鞅将族长之位传给了赵无恤,含笑而逝。
虽然这些传说多半有些美化成分,尤其是出身较低的赵无恤为了给自己镀金,往往通过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增添自身光环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,赵无恤凭借庶子之身坐上族长之位,的确说明了他在家族中的非凡能力,无论是权谋、智谋还是手腕,都不容小觑。尽管如此,赵无恤依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——以赵伯鲁为首的嫡子们,资源更为雄厚,赵无恤如果稍有失误,赵家很可能陷入新的内乱。
为避免这种局面,赵无恤展现出了自己的深谋远虑。他决定将赵伯鲁的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,从而有效地弥合嫡庶之间的裂痕。这一举措,无疑为赵家注入了更多的团结力量,使得家族可以专注于外部的扩张与发展,而不会被内部纷争所困扰。赵无恤深知,赵家虽然强大,但在晋国的众多世家中并非最强,因此他选择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外部扩张上,而不是与赵伯鲁争权。
在外部扩张的过程中,赵无恤将矛头直指代国。虽然关于代国的史料不多,但我们知道代国国君曾突破周天子的禁令,私自称王,这无疑表明代国有着不容忽视的实力。为了打破这一局面,赵无恤采用了他惯用的手段:和亲。他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代国国君,借此建立起与代国的亲戚关系。通过这层关系,赵无恤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赠送礼物、交换好意的活动,逐渐获得了代王的信任。
然而,在代王放松警惕之际,赵无恤终于露出了他的真面目。某次,他秘密调动兵力,埋伏在通往代国的必经之路上,随后邀请代王前来赴宴。代王并未起疑,带着随行的仪仗队出发。在宴席上,赵无恤突然出手,亲自击杀了代王,并命令埋伏的军队立刻行动,迅速向代国发起进攻。由于代国毫无防备,赵无恤的计划顺利实施,代国在一片混乱中被灭国,赵氏的实力因此大幅度提升。
虽然赵无恤吞并代国,为赵家带来了巨大的胜利,但这种做法也极为残忍。他的姐姐得知丈夫被亲弟弟亲手杀害,国家被彻底灭掉后,痛不欲生,最终选择了自杀。这一事件令其他世家也深感震动,各大世家纷纷加紧行动,强化自身实力,以便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。
当各方势力都开始积极布局时,晋国的未来已显得扑朔迷离,决定谁能主宰这片土地的“总决赛”也即将上演,答案似乎已经近在眼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云达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